全聯、7–11從零售打到支付,點數會是關鍵決勝點嗎?

HE’s note
Jan 29, 2022

--

圖片來源:三商家購

先是全家與全聯預告旗下電子支付公司全盈與全支付將展開跨通路合作;接著統一集團旗下OPEN錢包和icash Pay也宣布要跨出集團通路,掃進美廉社。從這兩項合作案可以看出,「行動支付」已經成為台灣幾大零售通路業者下一波較勁的重點戰場。

關於布局行動支付之於零售業者的策略意義,先前在〈為什麼全盈、全支付可以合作,但LINE Pay、街口不行〉〈零售通路瘋支付,全聯、全家申請電支的機會與挑戰〉兩篇文章有過概略分析,而過去較少著墨的,是在跨通路行動支付串起的新聯盟發展中,伴隨支付而來的「點數」跨界。

以點數作為行銷工具已有悠久歷史,也是各產業、各品牌和企業都很熟悉的手法。不過以零售通路來說,點數的應用大多就像各家推出的限用型行動支付,如PX Pay或My FamiPay一樣,只能限於自家通路累點、折抵或換購。

然而點數之於消費者的價值,很大程度取決於點數的流通性,因此很自然地,限用型點數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就不如LINE POINTS這類可廣泛在跨通路、跨場景累點和兌點的通用型點數。

舉例來說,統一集團為了推廣OPEN POINT會員APP,過去一年多來大撒資源,在7–11、康是美等通路祭出回饋補貼毫不手軟,也成功將會員數衝高至1400萬人。但累計其2021年全年發出的點數規模僅約10億點;作為對比,有多元給點來源,並也有廣泛兌點管道的LINE POINTS,其官方資料指出,其於2018年的發點規模就已經達到47.7億點。而在這47.7億點LINE POINTS背後,連動的可是不下數千億元的各種交易行為數據。

線上、線下零售通路業者的點數策略與發展概況

所以值得關注的是,如果各家零售業者的限用型點數在未來可以跟著行動支付一起跨出自家通路,在擴大點數流通的同時,也同步形塑出有別以往的新點數生態圈,那這個點數生態圈的變化,會否改變既有點數玩家的市場版圖?又將會如何回過頭來影響行動支付與零售戰局?

畢竟,以超商、超市這樣的綜合型零售通路來說,主要都是以販售大宗商品為主,產品差異化有限。而當支付選擇與整體便利度,以及回饋深度都無太大區別時,「點數」就可能扮演左右消費者最終選擇的關鍵。

此外也值得注意的是,這場生態圈結盟大戰,參與者未必只侷限在幾家零售業者之間的合縱連橫。如統一超在這次發布OPEN錢包刷進美廉社的新聞當中,還帶到了另一個合作夥伴-國泰人壽。

目前看來,雙方採取的合作模式是在OPEN POINT APP當中開一個投保入口,並給予投保點數回饋。這個合作模式其實算不上新鮮,如果雙邊合作僅此於此,意義有限。倒是相較於這項合作本身,比較讓人好奇的是統一和國泰金控兩大集團之間的關係是否正在拉近?

目前市場上流通規模較大的點數,如LINE POINTS,或是PChome集團旗下拍錢包所發行的P幣,背後很大量的發點來源其實都是來自信用卡消費,包括中國信託LINE Pay卡、富邦J卡、聯邦賴點卡,以及玉山Pi 拍錢包信用卡。

而過去一年來,可以注意到國泰金控集團先是在去(2021)年6月將旗下信用卡的「紅利點數」轉換為1點可折抵1元的「小樹點」,簡化了點數遊戲規則複雜度;緊接著又在去年8月發行了以小樹點做為消費回饋的CUBE卡,並以此整併過去國泰世華銀行發行的銀行卡。所以很快地,截至今年1月,CUBE卡已經突破200萬張,成為國泰世華眾多卡片中,僅次於Costco聯名卡的第二大卡。

根據金管會的統計數據,國泰世華累計2021年1~11月信用卡刷卡額為4,538.8億元,位居同業之冠。以此來看,全年刷卡額將有機會上看5000億元。因為這當中有部分卡片,如Costco聯名卡不是以小樹點作為消費回饋,當中也有部分交易是屬於沒有回饋的項目。所以若先概略假設以一年5000億元刷卡額中,僅三分之一交易額為符合小樹點回饋的交易,再乘上3%的小樹點指定消費回饋比例,則小樹點一年的總發行規模就有可能上看50億點。

雖然在沒有明確數據可供參考的情況下,只能做非常粗略的推算,但隨著CUBE卡的發行量快速拉升,可以肯定的是小樹點的流通規模勢必也會跟著快速成長。特別是相較於前述提到支撐LINE POINTS和P幣發行量的幾張信用卡推出的時間分別已經有2~4年以上,幾家銀行投入的回饋資源無可避免都在逐步收斂與調整,新上市不久的CUBE卡則才剛剛進入成長衝刺期。

此外,國泰金控集團的事業版圖不只有銀行,如若進一步將小樹點導入其旗下壽險等事業,則其整體發點規模其實還存在更大想像空間。而這時如果再有一個支付工具幫助小樹點做到更便利、直覺且廣泛的使用,就有機會進一步放大這個點數的威力。

不論是7-11,還是其他零售或支付業者,若與國泰金控在支付和點數上有進一步合作,進而共同打造出一個更強大的點數生態圈,那將有可能會是台灣市場上一個足以和LINE POINTS相較量的點數新勢力。

當然,點數發展這麼多年來,市場上一直呈現百花齊放而沒有進入一家獨大的局面,背後自然也有其原因:擔心撒出去的補貼肥了對手、害怕客戶和數據跟著點數一起被帶走,或也放不下多年來投入的心血……,不過相較於系統面的挑戰和商業面的兩難,最難解的往往還是面子問題。

特別是合作一旦牽涉到集團,一旦談起了生態圈,那就永遠不會是1+1=2的問題。

--

--

HE’s note

喜歡觀察數位科技產業的趨勢變化,並且對企業經營與商業策略有無限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