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超市龍頭全聯進軍電商,一直是各界矚目焦點,那麼「PX Go!全聯線上購」上線首月業績表現究竟如何?全聯在27日揭曉了答案:營業額近3000萬元。
以一個電商新兵來說,單月3000萬元的爆發力可以說是相當驚人。而若是以全聯一年營收上看1300億元,全台門市數量1002家來看,平均每家門市每月貢獻約1080萬元。換言之,PX Go單月營收貢獻幾乎是三家全聯實體門市的加總,成績似乎也可以稱得上亮眼。
不過以全聯表示PX Go上線初期平均可為每家實體門市帶來3名消費者,並預期明年平均可為每家門市帶來10名來客的期許和說法來看,PX Go的定位其實比較不適合用一家獨立的「虛擬門市」來看待,而更像是每一家實體門市的推手。
由此或也可以猜測,全聯分批取貨背後的業績認列方式,可能和全家便利商店的商品預售一樣,是根據消費者實際兌換商品的門市做認列,也就是消費者在線上消費的金額,最終會回到線下門市。
除了公開首月營業額,全聯這次也提到,目前PX Go銷售中,分批取貨模式營收占比高達90%。而這一點之所以值得注意,是因為分批取貨商品基本上都是以低於平均毛利率的團購價格銷售,也因此這3000萬元之於全聯,究竟是在既有營收基礎之上往上疊加的新增收入,還是從既有營收大餅當中分出來的既有收入,就會有很大的區別。
當然,以全聯超市龍頭的地位,即使分批取貨的商品是以低於平均售價的團購價銷售,損失的利潤也未必都會由全聯負擔,而可能是由供應商承擔。另一方面,PX Go對全聯還有另一層價值,是數據。
如全聯未來是否可以從消費者使用分批取貨的購買行為和轉贈行為數據,去延伸出個人化行銷,進而提高用戶黏著度、採購金額和採購頻率,以及作為未來各店庫存需求量的預估和商品開發依據等等。當然,要做到這點需要時間,並且與PX Go使用規模密切相關。
所以也讓人好奇的是,PX Go第一個月的成績會是PX Go的基底還是高峰?接下來第二個月、第三個月之後,是會拉出一條成長曲線;又或者會跟實體百貨剛開幕時總是人潮滿溢,新鮮期一過就回歸平淡的狀況相似,值得觀察。
不過在數據發力之前,從第一個月的銷售表現應該也已經可以先約略觀察出PX Go為門市帶來的併買效應,像是有多少消費者到門市取貨的同時,也會在現場購買其他商品?又PX Go的上線,是否拉高了全聯門市的平均客單價和整體營業額。可惜全聯此次未揭露這方面的營運數據。
倒是全聯此次揭露了另一個營運指標,指PX Go的回購率高達60%。
乍看之下60%回購率相當厲害,特別是全聯PX Go是在以分批取貨為大宗購買模式的情況下,也就是多數消費者都已經一次買了理應超越短期需求的大份量商品之後,還能在短時間內回頭採購,更讓這60%的回購率顯得得來不易,也更讓人好奇消費者的使用行為。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全聯並未對外說明他們對「回購率」的定義,也就比較難判斷這個數字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