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聽到新創或小公司獲得大企業投資或結盟的消息,大概都會投以羨慕眼光,預期在有大企業的資源挹注下,小新創的發展將可望迎接下一波事業高峰。但被大企業看上了,就真的可以從此走向幸福快樂的日子嗎?
在陸續聽聞一些新創和小企業的實際遭遇後發現,童話般的未來或許存在,但更多時候,這樣的組合也可能領往一條荊棘滿布的道路。
大老闆興趣高昂,事業主管虛應故事
第一種狀況,小公司在因緣際會之下,幸運得到大集團老闆的賞識,該老闆不僅願意提供資金挹注,更大方要小公司盡量利用該集團的資源去追求成長。
有了大老闆的承諾,小公司經營者自然也開始積極以能夠利用該集團資源的方向,重新規劃公司未來發展藍圖。只是事情進行可能還不到三個月,原本的喜悅很快就轉變成了憂慮。
一方面,雖然該名大老闆已經做出承諾,其集團底下各公司和各事業單位主管也都確實聽令於大老闆的指示,抽出時間配合小公司召開會議洽談合作。但站在業務單位立場,與這樣一家小公司合作,預期在短期內能帶來的實質業績貢獻很有限,所以大多只是配合演出,內心卻不真正期待雙邊可以做出什麼。
試想,一方是每日都在面對生死存亡的小公司、一方是對合作案可有可無的大企業,雙邊心態天差地遠,也就不難想像這個所謂「合作」,會走向什麼樣的終局。
小公司以一抵百,大企業是資源還是負擔
第二種情況和第一種恰恰相反,卻也可能走向同樣的負面結局。
一家小新創、小公司的員工數可能不過十多人,多的或許也就數十人,可以想像在這樣的公司裡,許多人大概都是在身兼多職的情況下努力著。但大企業就不同了,不論是前端業務還是後勤單位,經過多年發展下來,分工早已愈發精細,在小公司由一人負責的事情,來到大企業則可能是三、五個單位的工作。
於是,當大企業要想發展一項合作案時,需要的可能只是在三個事業單位當中各抽出一個人力組成Task Force,仍不至影響日常營運,但同樣的案子來到小公司,要付出的卻可能是全部。
而且以業務眾多的大企業、大集團來說,和小新創有合作空間的事業單位可能不只一個,如果這時每個單位都提出合作需求,恐怕這家小公司每天光是在這些事業單位的會議當中流轉,因應每一個事業單位提出的需求就已經疲於奔命,恐怕連原本可以填飽肚子的基本業務都顧及不了。
還有別忘了,大企業的組織龐大,反應神經本來就慢,每個議案經過層層向上通報,再層層往下放行,如此來來回回,不知要耗掉多少時間。這對大企業或許不算什麼,但對於時時要煩惱下個月薪水可能沒著落的小公司而言,時間卻是最寶貴的資產。
有富爸爸很好,但如果富爸爸想出的不只是錢呢
還有第三種常見的情形,是小新創為了取得大企業的資金,讓出太多股權。
雖然有富爸爸的支持很好,但出讓太多股權,意味著在未來營運方向上,也會失去更多自主性,勢必要面臨更多的拉扯。
當然,大企業有其成功之道,也可能比小公司更有經驗,雙方多一些討論未必是壞事。但大企業之所以願意投資,背後往往有自己的目的,也理所當然會以自身企業或集團利益為出發點,但這卻未必能與創業團隊的目標和利益相符。
久而久之,新創在不斷拉扯的過程中,不只在決策上要耗去更多時間,也可能逐漸失去最初最被看重的價值。
提出上述三種情境,其實想表達的並非小新創或小公司不能與大企業合作,實際上大企業還是有很多可以為小新創、小公司帶來的優勢與價值,市場上也不乏有小新創與大企業合作成功的案例。
這邊想說的是,所謂借重大企業資源這件事,真的沒有那麼理所當然,也真的一點都不簡單。在追逐大企業的光環之前,也別忘了看看光環底下的陰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