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許多報導稱全聯PX Pay已經成為台灣僅次於LINE Pay和街口的第三大行動支付業者。只是看到這樣的形容,卻一直忍不住覺得好像哪裡怪怪的。
第一是我不懂這裡所謂台灣第三大行動支付的比較基準為何?如果廣義來談行動支付,那悠遊卡、一卡通和iCash是不是也應該納進來比較?又如果要限縮在具備電子支付執照資格的業者,則全聯納進來就不合適了。
想來想去,最接近這個市佔排名的定義,可能是指必須透過App支付,而非實體卡片支付的行動支付App註冊用戶數規模。
只是如果是以App註冊用戶量作為市佔率依據,有意義嗎?以LINE Pay為例,雖然對外宣稱用戶數將會在今年突破730萬戶,但這裡的730萬戶所指的很可能是自2015年LINE Pay上線以來累積迄今的註冊量,而其中真正有效的活躍用戶數,估計可能只在250萬戶以下。同樣地,全聯500萬註冊用戶中,有多少是活躍用戶,答案大概只有全聯自己知道。
不過比起這個模糊市佔率比較基準,另一個更讓人感到困惑的其實是:把LINE Pay、街口和PX Pay擺在一起比較有意義嗎?
就品牌角度而言,全聯PX Pay冠上「台灣第三大行動支付」的稱號,確實具有一定的話題性,但實質上,因為PX Pay目前的定位就是一個供全聯通路自己使用的專用型行動支付工具,和LINE Pay、街口的產品定位明顯不同。
舉例來說,PX Pay的下載量再多、用戶量和交易量再大,能使用的場景就只有全聯的通路。這就好像是一場參賽選手只有全聯的比賽一樣,只能跟自己比。而LINE Pay、街口等其他行動支付業者則像是在另一個更寬廣的競技場裡廝殺。
另一方面,也有別於全聯的使用場景就是全聯通路,LINE Pay、街口等其他支付業者則是除了可以看到用戶的日常採購消費,還可能知道用戶的停車繳費、保險繳費、交通支付等不同行為,未來甚至也可能看到理財投資等更多元、完整的生活面向。
可以說PX Pay雖然因為有全聯超市這超級零售場景,成長得比誰都快,但這似乎也讓PX Pay比其他支付業者更快看到發展天花板。就支付這一題來說,PX Pay相對缺乏未來發展的延展性和想像空間。
當然,全聯也沒有說PX Pay未來就一定不會跨出全聯的通路,只是就現階段布局來看,PX Pay對全聯更大的意義主要是減少門市零錢運送成本、減輕勞務負擔,以及消費行為數據的蒐集等,並非是要以支付為核心,然後在上面長出更多產品。
而在這樣的產品定位下,全聯其實不用屈居老三,就做自己的第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