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猛然再起,對企業來說,當下最直接的衝擊應該就是營收和獲利,但實際上,企業在這段期間的表現,對品牌和消費者心佔率的影響,可能還要更深也更長遠。
自5月15日雙北啟動防疫三級警戒迄今,有不少企業的快速反應和作為讓人印象深刻。如以實聯制這一題來說,當多數機關和商店仍只提供手寫或手動輸入表單的選項時,全家便利商店已率先整合自家會員App,推出可以做到自動帶入用戶資料的快速通關實聯制。
更便利無痛的實聯制是否因此讓更多用戶選擇走進全家而不是其他超商,實際數據我們不得而知,但這樣的應變速度確實已成功讓全家先打響一波品牌戰,再一次強化了全家在數位科技應用的領先形象,並也進一步提升全家會員App在用戶心中的份量。
再來看看面對「自主封城」情況下不可或缺的電商產業。
無可避免地,面對短時間內急速且大量湧入的訂單,基本上每一家電商平台都難以負荷,也紛紛取消了快速到貨機制。只是延遲到貨的時間是24小時、48小時、72小時,還是更久,或許就是左右這場競爭未來發展的關鍵。
實際上各家電商平台在疫情期間出貨延遲的平均天數是多少,外界不得而知,但從社群網路上用戶的哀號反應來看,PChome的出貨狀況似乎比momo等其他電商平台更慘烈一些。
雖說在疫情這種特殊情況下,許多用戶對此多能給予體諒,也不忍苛責,但就現實面而言,將苦等不到的訂單轉至出貨相對順暢的電商平台,恐怕也是一種不得不為。
而對電商業者來說,這一張被取消的訂單,轉掉的可能不只是一張訂單的營收,還可能連同消費者心理面那個「購物第一站」的位置也被移轉了。畢竟,在電商這個產業裡,除了比價格、比行銷、比產品,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要素,就是信賴感。
特別是台灣已經不是第一次經歷因疫情而起的電商搶購潮。去年遇到第一次延遲出貨狀況時,消費者或許還會覺得只是偶發事件,但時隔一年餘又再次重演,難免會對消費者信心帶來一些影響。而且從市場競爭角度來看,轉單造成的此消彼長,也將同步加大競爭者之間的差距。
而在上述例子之外,要說疫情期間的表現,少不了要提到LINE。
如同LINE當年是在日本311大地震的災難危急時刻崛起,台灣這波疫情似乎也更彰顯出LINE對使用者的重要性。特別是相對於當年LINE主要扮演的角色與價值還僅限於訊息傳遞,今天的LINE則是已經進入了台灣消費者更多生活面向。
如LINE已經被普遍使用的官方帳號,不論是衛福部、疾管家,都成為疫情期間傳遞官方資訊的重要管道,也是品牌和企業遠端與消費者溝通的重要工具。
另外還有零接觸支付的LINE Pay、整合防疫和生活相關資訊的LINE熱點、就連身處「海嘯第一排」的LINE旅遊,在這段期間也沒有閒著,很快聯合KKday和Klook等合作夥伴,開始轉而大力推廣美食購買和外帶服務等。
除了LINE家族本身推出的各種產品與服務,LINE這些年建立的開發平台與開發者生態圈,也在這個時候展露成果。如因應餐飲業無法開放內用的情況,LINE與12CM、Ocard與iCHEF合作推出了限額免費的外帶外送模組串接服務;又或者漸強實驗室則是在幾天內開發出可與官方帳號整合的實聯制功能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LINE的外帶外送模組並非是在此波疫情爆發後才開發出來的產品,而是疫情來襲前就已經推出。所以或許可以這麼說,去年初爆發的疫情如果是一場模擬考,那最新這波疫情挑戰,或許就像是檢驗各家企業過去一年努力成果的正式期末測驗。
而在產品和服務之外,LINE也讓人感到驚豔的是,當多數企業都還忙於緊急應變的情況下,他們卻有餘裕於24日晚間推出名為《當我們不在街頭,我們就在抗疫》的影片。兼顧防疫宣導又不過於煽情的內容,或也可說是成功展現出LINE的品牌高度,是這波疫情當中一次成功的品牌操作。
面對疫情,大家都相當辛苦,企業光是要維持正常營運已相當不容易,然而就現實面來說,疫情帶來的影響,可能不會僅僅只是眼前的營收,也可能會是許多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轉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