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皮、全聯也來參戰,第二波電子支付申請熱潮何來?

HE’s note
5 min readNov 26, 2020

--

最近台灣電子支付產業有點熱鬧,先是蝦皮支付成為首家獲金管會核可的外資電支機構,然後台灣超市龍頭全聯也預告正在申請電支執照。為什麼一個上路多年都還未有業者獲利的產業,會吸引在虛實零售市場各有一片天的新玩家在這個時間點接續報到?

從各家電支專營業者財報上的一片赤字,不難想像電支業務的經營並不容易,即便是市場上會員數和交易量都數一數二的街口,似乎也只是做愈多虧愈多。以2019年來說,街口的虧損金額是3.47億元,今年截至9月的虧損金額也已經達到2億元之譜。

資料來源:各電支機構

究竟該如何轉虧為盈,各家電支業者看來似乎都還沒個譜,如此,為什麼還有新玩家願意投入5億以上的資本爭取這張執照?

首先,電子支付新法被預期將會在多面向放寬電支營業規範,如小額匯兌、跨機構互通金流等,讓許多業者對這張電支執照的應用存在更多想像。猜想,這應該也是幾家業者在這個時間點浮出檯面的原因之一。不過在此之外,蝦皮和全聯申請電支的理由和背景還是有許多不同。

以蝦皮來說,目前檯面上必須申請電支最直接且具體的原因,是其保管代理收付日均餘額已經達到31億元,超過第三方支付業者日均餘額不得超過10億元的規定。一定程度上,申請電支是蝦皮支付的不得不。

不過蝦皮走向電支也未必全然都是被動而為,這個走向其實也符合蝦皮母公司Sea集團一直以來的發展目標,也就是要讓數位娛樂(遊戲)、電商和數位金融三大事業形成能夠相互拉抬,高速轉動的飛輪。

如先前在《加入電支戰場?蝦皮重啟數位金融布局》一文所寫,支付業務對Sea其實不是新鮮事,只是過去發展一直不如電商(Shopee)和遊戲事業(Garena)突出,也著實沉寂了好一段時間,直到今年才改以SeaMoney的品牌重新出發。

而更名SeaMoney並非Sea在數位金融布局上所做的唯一改變,他們同時在業務打擊面也變得更廣,也就是不再只是扮演金流閘口或單純作為支付錢包,也開始推出如小額貸款和BNPL(Buy Now Pay Later)等多元型態金融產品。

在這樣的集團全球策略發展目標下,Sea今年初已經在新加坡遞件申請數位銀行牌照,而Sea選擇在遊戲和電商業務都發展得相當成熟的台灣市場投入5億資本,從第三方支付升級到與金融業務發展更接近的電子支付,似乎也顯得合理。

但具體來說,蝦皮有了電支執照可以做什麼,或者想要做什麼呢?目前可以預期,蝦皮支付應該還是會先以支援自家集團的平台服務為優先。而或許光是做好集團內的服務整合,不論就數據面、營運成本面和產品面,已經可以為Sea的經營帶來一定助益。

當然,有人或許會想,台灣既有幾家電支業者,如橘子支、國際連,不也分別有遊戲和電商基礎嗎?但以電商來說,不同於PChome集團當年是以「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的態度看待集團下不同事業體,Sea則是很明確將跨事業體合作視為重點發展方向,因此在整合力道上就可能有所差異。

且以蝦皮代理收付日均餘額已逾30億元的水準來看,不論蝦皮支付的使用場景在未來是否跨出自家線上通路,若能成功將平台上大量會員都轉換成實名制電支會員,則在此基礎下Sea集團要想在台灣長出更多純支付以外的金融服務,相信是會具有一定程度威力的。

而相較於蝦皮和目前台灣檯面上幾家電支專營業者多是來自網路產業,從實體通路出發的全聯在這群玩家當中顯得有些特別。不過自全聯2019年中推出PX Pay以來的一路大力推廣,到今年再在PX Pay加入繳費服務,持續深化錢包功能,可以看出全聯對PX Pay的寄望之深,絕不僅止於扮演自家通路錢包這麼簡單。如此,全聯申請電子支付執照的決策也就不讓人太意外了。

其實全聯也說得很明白,他們的目的就是想讓PX Pay走出全聯。而有些有趣的是,預計在取得電支執照後,全聯首要發展目標不是其他零售通路,而是打算先拓展交通場景。

不過這一點也不難理解。一方面,交通本來就是一種高頻次支付場景,對支付業者來說,打入交通場域既可以吸用戶、黏用戶,還有機會創造大量交易;另一方面,從現實競爭層面考量,全聯畢竟是一個強勢零售通路,本來就已經讓同業對他提防三分,因此要想其他通路接受PX Pay,那無異是要求他們為敵人打開一條通道,給全聯一個從支付看盡消費者在全聯以外消費行為的機會。這一點和OPEN錢包很難走出統一集團通路其實是相同道理。

因此交通場域對全聯確實有可能是一個相對容易切入的支付場景,而這除了可以提高用戶對PX Pay的黏性之外,透過對消費者交通行為數據的掌握,或也對全聯在開店選址、店型設計,以及未來物流配送等布局能夠帶來一些幫助。

那麼,兩家分別在虛實零售通路擁有龐大勢力的新玩家加入,會對台灣電支市場帶來什麼影響嗎?

很明顯,這兩大業者最顯著的優勢,就是擁有強大的用戶數和通路基礎,且也都具備深厚的資金實力。一定程度上,電支之於蝦皮和全聯其實是一種「加值」,他們不必然需要電支業務在短時間內成為一項可以營利的事業,在打法上也就可以有更大的操作空間。

不過回到實際執行面,對兩家業者來說,除了跨出自家通路是一個明確可以想像的挑戰,會員移轉和系統整合也從來就不是簡單的問題。以全聯來說,目前下載數超過750萬的PX Pay屬於第三方支付錢包,而未來要申請的電子支付執照則是得另設公司專營,如此,現在的PX Pay能否就地升級成電子支付,並且也讓平台上的會員無縫移轉,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號。

此外,蝦皮雖然已經獲得金管會核准,但接下來增資到5億元還要過投審會這一關;另全聯目前則是連金管會的核准都還沒拿到。以此來看,距離兩家業者的電支業務正式開業上路,其實都還有一段時間。也因此,在兩大新玩家正式上場前,時間或許就是既有電支業者最大,也最該把握的優勢了。

--

--

HE’s note

喜歡觀察數位科技產業的趨勢變化,並且對企業經營與商業策略有無限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