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餐飲、觀光、飯店和航空業者三月份營收慘烈,衰退幅度超過三成、五成的業者不在少數,甚至也有年減達七成、九成以上的,反映出疫情已經對幾個民生消費相關產業帶來巨大衝擊。對比之下,零售通路業者在淡季交出逆勢成長的成績,也顯得有些難能可貴。
其實回顧三月當台灣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人數開始出現2字頭,一股恐慌情緒帶動民眾在線上、線下大舉囤貨搶購的瘋狂景象,似乎就不難想像零售業者的三月業績表現。而實際來看幾家虛、實零售通路指標業者公告的營收數字,也確是如此:
這當中除了量體最大的統一超商7–11營收僅與去年持平,其餘包括全家便利商店、momo和PChome,在三月都有不錯的營收成長。而且momo若只看純網路購物,營收為47.62億元,年增幅度是更高的41.05%,成長動能相當強勁。
累計今年前三個月,momo整體營收已經突破150億元,若依往年電商傳統淡旺季走勢來看,這無疑是非常好的一個開局。
不過今年的狀況畢竟比較特別,其中潛藏的一個可能問題是,第一季受疫情所帶動的淡季不淡,會否來自預支消費?若是如此,則消費力道就有後繼無力的可能。另一方面,疫情對經濟景氣造成的衝擊程度,也會直接影響後續市場消費動能,這都是包括momo在內,零售通路業者可能在淡季不淡之後出現旺季不旺的隱憂。
當然,這點對實體零售業者來說,或許可以寄望後續政府推出的紓困方案來支撐消費力道;而對於不被列入振興抵用券或酷碰券適用對象的電商業者如momo,則可能要看在這次疫情期間的表現是否做到讓消費者感到滿意、可信賴,進而讓更多人開始習慣於momo購物。若能做到,則即便未來台灣整體內需市場消費力道真的明顯減弱,受惠於消費行為移轉,也還是有機會可以維持住一定成長動能。
而在營收之外,這次從momo的公開數字還可以看到另一個有趣的變化,也就是當momo三月衝出史上次高營收的同時,其EBIT(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s)卻連歷史前五名都還排不上。從下圖可以看到,相對於節節高升的營收,momo的EBIT在過去三個月來卻呈現出一路向下的走勢。
不清楚其他零售通路在同期間的獲利表現是否也有類似變化,且因企業單月營收公告可參考的資訊不多。只能猜測,這樣的變化或許與產品組合變化有關;也或者,會否是momo趁著這波買氣,在近兩個月大量出清低毛利庫存品所導致的利潤率下滑?
此外,根據momo先前對外的說法,疫情期間湧入的大量訂單並未影響物流出貨,但追求穩定出貨的代價,會否是用更高的人力和物流成本所換得?這或許也是一個可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