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支難賺、疫情攪局,悠遊卡、一卡通前路艱辛

HE’s note
Apr 29, 2021

--

台灣兩大電子票證業者一卡通和悠遊卡在2018年底和2019年底先後跳入電子支付市場,前者繼2019年由盈轉虧後,2020年虧損持續擴大;而後者雖守住獲利,淨利卻也呈現下滑,並預期2021年還將持續走低。

先前在《一卡通做電支由盈轉虧,悠遊卡會走上相同的路嗎?》一文中曾經寫到,一卡通投入電子支付業務後,營業成本顯著拉高,而2020年在營收衰退的情況下,其營業成本並未同步縮減,反倒繼續增加,再加以推銷費用持續拉高,致使淨損規模較前一年翻倍不止,來到2.62億元。

而悠遊卡公司在2020年的營收為14.91億元,年減約10%,毛利率掉至55%,營業利益率也從9%降至5%,雖守住獲利,但稅後淨利1.17億元,衰退幅度也有逾三成之多。

資料來源:各公司

不過這邊必須一提的是,兩家公司去年的營運衰退,不全然都是受到開展電子支付業務的影響。悠遊卡和一卡通的營業報告書分別都寫到,受新冠疫情影響,消費者搭乘公共運輸的次數減少,平均交易扣款筆數皆有一成左右衰退,而交通運輸截至目前為止應該還是兩家公司最主要的支付場域,影響自然也是直接且巨大的。

於此之外,疫情同時也導致來台觀光客人數減少,對電子票證的卡片銷售量同樣造成直接影響。以悠遊卡為例,去年銷售卡片收入的達成率僅73.3%。

當然,如果要看疫情這項影響數,則除了對大眾運輸與觀光客卡片銷售帶來負面影響,同期間疫情對線上購物與非接觸支付應該也會有加分才是。但一方面電子支付的手續費率本來就不高,能帶入的營收有限;二者,不論悠遊卡或一卡通,目前其實都還處在通路和用戶拓展期,營收規模增長還不足以對整體營運帶來顯著拉抬,也還在燒錢階段。

而說到電子支付通路和用戶的拓展,兩家公司過去一年在幾項數據的表現上,似乎也反映出一些有趣差異,相信這些差異應該直接或間接說明了兩家公司在成本、費用和淨利上的變動差距。

圖片來源:悠遊卡

先拿通路數來看,悠遊付過去一年新增通路數近4萬點(超過七成集中在交通場景),而一卡通(LINE Pay Money)則是悠遊付的兩倍有餘,達9.6萬個點,累計已經來到27萬點。不過這邊有一點可以注意的是,一卡通的「點」,是以「POS」數量計算,也就是一家店假設有5台POS,那就會被計為5個點,而悠遊卡則未特別註明其計算方式是否是以POS為單位。

另在會員數方面,悠遊卡去年新增用戶數為75.6萬人;一卡通則是增加了94.8萬人。

資料來源:各公司

不論是通路數還是會員數,數字都顯示一卡通在發展推廣上比悠遊卡來得更加積極且有企圖心,但除此之外,這方面的進展或許也與兩邊團隊的人員配置、推廣經驗,以及商家接受度等因素有關。這邊所謂商家接受度是指,今天當商家已經支援不只一種行動支付方式時,要再新增一個支付工具的誘因是什麼?

畢竟對商家來說,每多增加一種支付工具,就要多一份工,不論是系統端的串接,還是財務面的對帳等,都要花費時間、人力和金錢,而當台灣市場上已經有如此多支付工具,且各行動支付工具之間又具有高度可被取代性,甚至也有相當程度的客群重疊。則這些投入若無法保證可以帶入相對應客戶量與交易量,商家又何必白忙一場?

上述這一點特別對於行動支付市場的後進者和落後者來說,是一道無可避免,且非常難解的習題。

至於為什麼基期已經相對較高的一卡通,在通路布局上持續可以有如此大進展?我想偏高的成本和費用,很可能就是他們付出的相對應代價,不論是聘僱更多的人力做商家推廣,或是承諾更多的行銷補貼來敲開商家大門。

然而最根本的問題是,擴大支付場景廣度和深度仍只是滿足了提供支付服務的基本要件,以台灣市場如此競爭的環境來說,這些拓展通路和用戶數所付出的成本,很難單靠支付手續費回收。

資料來源:金管會

因此可以預期,在未來一段不短的期間內,悠遊卡和一卡通的獲利,主要都還是得依靠電子票證既有幾項較具獲利能力的業務,如聯名卡授權與卡片銷售支撐。而在這一點上,電票業務規模較小的一卡通(見上表),壓力恐怕會比悠遊卡大得多。其實近兩年的財報表現也已經明確反映出這一點。

然而即便知道電子支付的營運不易,但對悠遊卡和一卡通而言,在電子支付與電子票證兩法合一的趨勢走向上,僅僅只是固守既有的電票業務,終究不能是一個選項,而電子支付這場仗之於他們,都才只是剛開始而已。

--

--

HE’s note

喜歡觀察數位科技產業的趨勢變化,並且對企業經營與商業策略有無限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