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商巨擘Coupang登台,從生鮮雜貨外送起步的兩大理由

HE’s note
Jul 11, 2021

--

圖片來源:截自Coupang google play介紹頁

今(2021)年5月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滿手銀彈的韓國B2C電商霸主Coupang積極展開國際化擴張,並將台灣作為繼日本之後的第二個海外市場。有趣的是,Coupang是以生鮮雜貨外送服務做為業務切入點。

從Coupang擁有「韓國亞馬遜」這個稱號可以知道,Coupang在韓國是一個什麼都賣的大型綜合電商平台,但以Coupang目前在台灣主打10分鐘生鮮雜貨快速到貨的服務來看,相信有更多人會將Coupang與Uber Eatsfoodpanda歸在同一類,而不是想到momo和PChome。

雖然Coupang在韓國本來就是以快速到貨的電商服務聞名,但基本上大至也就是做到「同日配」的等級,而這種主打10分鐘到貨的生鮮雜貨外送服務,其實就連在韓國,Coupang也不過是在本月稍早,才在既有餐點外送APP Coupang Eats中加入「Mart」的選項,且目前服務範圍還僅限首爾松坡區。

為什麼Coupang要選擇一個在韓國母市場也不過才剛剛開始的服務,作為海外市場發展第一步?

就實務面來看,複製海外的難易度是第一個考量。

如果要想將Coupang在韓國做到的大型綜合電商平台服務等級搬到台灣和其他海外市場,勢必得砸一大筆錢在物流基礎建設。對於才剛募到一筆錢的Coupang來說,資金或許不是大問題,但物流這種大規模基礎建設並非有錢就能立刻實現,從找地、建倉到自動化設備規劃導入、人員召募,以及商品入庫等,都十分耗時。

以momo為例,其位於桃園,總樓地板面積約2.5萬坪的北區自動化物流中心,自2014年購地到2017年第四季正式啟用,耗時將近三年;還有PChome,如果以他們從2018年底參與中華郵政物流園區標案起算,到明(2022)年正式啟用,也歷時超過三年。

因此不論Coupang有多擅長於建置電商物流服務,進入海外市場除非採取直接併購的手法,否則基本上就是從零開始。

再者,這種綜合型B2C電商平台模式在台灣和全球多數市場都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換言之,各市場已深耕多年的在地業者都具備一定的實力,也建立起一定的進入門檻,外來者要想打出差異化的難度自然更高。

畢竟,要想搶食別人已經放入口中的肉,就得付出更大的代價。

相較之下,在大台北地區要建一個500坪小倉,應該會比找一塊萬坪土地蓋物流中心的難度低得多,複製速度也更快。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相較於已經進入成熟期的傳統B2C電商平台,以分鐘計算的快速到貨電商服務(quick commerce)是正要起飛的新興市場,更具資金投資效率和未來想像空間。

而這也帶出了Coupang選擇以生鮮雜貨快送服務進軍國際市場的第二個關鍵原因:被視為新世代電商型態的quick commerce,正是當下資本市場最熱門的投資題材之一。

或許是受到疫情影響,去年全球各地生鮮外送服務急速升溫,投資人對相關題材也十分買單。以歐洲為例,英國的Dija去年底在種子輪就拿到2000萬美元融資;而成立還不到一年的德國新創Gorillas和Flink,則是先後完成2.9億美元B輪融資,和2.4億美元A輪融資,不難看出市場對quick commerce的後勢看好。

在這樣的市場期待下,相對於獲利表現,會員和交易額成長率更能夠為企業爭取到投資人青睞。就像是儘管蝦皮母公司Sea一再交出財報赤字,但在會員數與交易量持續高速增長的帶動下,股價也一路上揚,從最初約16美元,至今已飆漲約17倍達275美元。

對Coupang來說也是相同道理。新興的生鮮雜貨快送服務,會是比傳統電商平台業務更能看到顯著增長的亮點。如果Coupang做得好,就有機會從資本市場獲得回報。

而在預期可以得到資本市場的大力支持下,Coupang目前這種看來難以獲利的營運模式也就比較能夠被理解。

根據Coupang目前在台灣曝光的訊息,在作法上是採取在市中心自建倉儲,直接向批發商而非與零售商家合作的方式發貨。這麼做的好處是能夠向上游取得利潤較佳的商品採購價格,並也可以自控庫存;但反過來說,Coupang則是要承擔倉庫租金、管理成本,以及庫存風險。特別是Coupang提供的品項包含大量生鮮商品,是損耗率非常高的品類,風險當然也更高。

再者,除了部分商品或許可以和韓國、日本等地市場做到國際聯合採購,以及Coupang也有一些自有品牌商品外,以Coupang目前在台灣的服務範圍僅限台北市中山區來看,因銷售規模有限,即便是直接找上游批發商拿貨,還是很難談到比全家、全聯這些連鎖零售通路更好的價格。

況且,就算商品銷售的成本可以打平,以目前不限低銷,一律都只收19元外送費的計價模式來說,恐怕也難以負擔給付給外送員的費用與平台營運成本。

但就像前述所說,如果能獲得資本市場支持,虧損對Coupang不至於是太大問題,反之,Coupang因為有強大的資本當後盾,不論是在人才面或是消費者面,都能夠採取比較積極的進攻手法。

這或許就像是當年蝦皮初進台灣,與露天的那場戰役一樣,因為雙邊用戶基礎不同,在採取相同補貼遊戲規則的情況下,新進玩家每多花1元補貼來獲取新用戶,根據用戶規模的不同,既有業者可能得要付出高上十倍、二十倍的補貼總成本才能留住舊客。對既有業者來說,一旦打起補貼戰來,負擔其實比新進者更大。

不過投資人對虧損的容忍度與市場想像空間高度相關。而目前還難以斷定Coupang是有心經營台灣市場,或是只將台灣做為前進國際市場的測試場域。若是前者,則需要審慎應戰的將不會只是foodpanda、Uber Eats和momo、PChome等電商平台。以Coupang的快送模式和銷售的品項內容來看,實體超商與超市也都可能受到影響。

當然,Coupang才剛進台灣,服務也才剛上路,實際服務品質如何,以及會否展開大動作搶市佔,都還待觀察。但早在Coupang進台灣之前,全聯、全家、7-Eleven和家樂福等連鎖超商、超市、量販店都已經開始提供生鮮雜貨外送服務,如今再加上Coupang進來推一把,或許會進一步加速台灣市場走向quick commerce時代。

--

--

HE’s note

喜歡觀察數位科技產業的趨勢變化,並且對企業經營與商業策略有無限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