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Marketplace & Commerce副總裁Deborah Liu 12日在Facebook官網發布了一項以「Simplifying Payments with Facebook Pay」為主題的消息,介紹Facebook Pay的登場。但準確來說,Facebook Pay其實一直都在。
近來外界對Facebook在支付的布局多聚焦在「Libra」,但要說支付,其實更早在2015年Facebook已經推出Facebook Pay,當時也引起市場許多關注。不過這個服務在發表後,似乎沒有被積極推廣,也一直沒有正式拓展到美國以外市場,且無橫跨Facebook家族App,如Whatsapp、Instagram等平台。就使用率、普及率來看,應該不算是一個成功的產品。
那麼時隔四年多之後,再次被介紹出場的Facebook Pay有什麼不同?
首先,Deborah Liu開宗明義就說,Facebook Pay是要提供人們在Facebook、Messenger、 Instagram和WhatsApp,有便利、安全、一致的支付體驗。意味這次Facebook Pay將不限於Facebook Messenger使用。
不過這個願景看來也還無法一次到位,包括WhatsApp和Instagram,目前都還不能使用。另現階段Facebook Pay也還只開放給美國用戶。至於什麼時候會開放到更多平台和市場,她只說「未來」,沒給出明確答案。
除了應用平台更廣之外,Deborah Liu表示,用戶可以根據個人偏好,在不同Facebook家族App設定Facebook Pay要搭配使用的支付工具。她表示目前Facebook Pay可以支援多數信用卡和Debit Card,也支援PayPal。而她不忘強調,Facebook Pay與Libra計畫無關,後續金流處理主要是在既有金融架構下,透過和夥伴公司如PayPal和Stripe合作完成。
事實上,Facebook時隔多年又一次把Facebook Pay推上檯面,一般認為應與Libra計畫的進展卡關脫不了關係。
只是,Facebook Pay在四年前沒有成功推廣開來,在四年後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嗎?或許確實存在一些想像空間。
畢竟對今天的Facebook來說,不論用戶規模或用戶行為,都已經和四年前大不相同。相比四年前,今天的Facebook已經看到Facebook上的買賣交易市場潛力,也更看重用戶在平台上的交易需求,並且有更多積極作為。
實際在台灣和東南亞市場都不難觀察到,Facebook、Instagram上已經長出相當多社群賣家,市場規模相當可觀。
只是環境和時機點或許對Facebook Pay有利,但Facebook首波上線地區不包括社群賣家相當活躍的台灣和東南亞市場,而是先從美國起跑。因為對美國市場的消費行為不熟悉,不確定當地是否也有同樣的社群買賣支付缺口。
此外,即便Facebook Pay可以做到更便利的無縫支付,從賣家端來看,可能也還是要考慮手續費等問題。以LINE Pay為例,即便具有支付與App整合的優勢,也不是一推出就成功,後續還做了相當多行銷、補貼等努力,才有今天的市場規模。
而在社群買賣交易之外,Facebook Pay也可以用於捐款、遊戲內購買,以及個人轉帳等用途。不過同樣地,因為對美國市場不熟悉,不確定在這幾個應用場景下,Facebook Pay相比於市場上既有的熱門支付工具,如Venmo,是否有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