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Pay賺錢了,街口卻虧更多

HE’s note
May 5, 2022

過去一年發生了什麼變化,讓台灣行動支付市場兩大玩家LINE Pay與街口,在2021年交出了截然不同的財報成績單。

根據台北富邦銀行的公開財報,其對LINE Pay(連加網路商業股份有限公司)認列的損益在2021年由負轉正,小賺1361萬元;以其持股比例19.99%推算,則LINE Pay在2021年的獲利約為6800萬元,是多年來首次獲利;作為對比,街口2021年財報則是較2020年的虧損進一步擴大,達4.57億元。

資料來源:各公司

從幾項指標數據的變化來看,成長增速落差形成的規模差距,以及變現手法的不同,應是導致兩家公司去(2021)年獲利表現南轅北轍的兩大原因,而這兩點又與LINE Pay和街口的先天條件與發展策略密切相關。

首先來看成長增速的部分。2021年街口不論是會員數、交易筆數或交易額,雖然都較2020年成長,增速卻也呈現全面放緩,從原本的高二位數,甚至是三位數年成長,在2021年都降至僅三成,甚至是一成。

街口近三年營運數據/資料來源:街口

相比之下,從LINE Pay的公開資料可以看到,即便各項指標基期明顯比街口高出許多,成長理應會比較挑戰,但實際表現反而更加出色。如以交易金額和交易筆數為例,LINE Pay去年前三季的成長幅度分別是超過九成和七成,遠勝街口的36%和10%。而這樣高基期下的高成長,也讓LINE Pay又進一步擴大了領先距離。

LINE Pay與街口2021年營運數據/資料來源:各公司

對行動支付業者來說,支付手續費是重要的基礎收入,而也如同先前曾在《虧損收斂6成,LINE Pay做了什麼?》一文寫到,在激烈市場競爭下,行動支付業者能收取的支付手續費率本來就不高,扣除收單成本後,利潤更是十分微薄。正因如此,規模在行動支付市場顯得特別重要,因為唯有夠大的規模,才有辦法積累出足夠多的利潤,以支應各種行銷、研發等各項開支,最終攢出獲利來。

另一方面,在規模佔有優勢的領先者,不論是要跟商家洽談手續費率,或是和銀行談收單費率,也比落後的追趕者更具談判優勢。特別是行動支付業者在發展初期,為了加速通路場景的拓展,面對強勢通路時,可能甘願不惜血本,用低於銀行收單費率的手續費與商家簽約。但這在交易規模成長後也會變成沉重負擔,所以是否有本錢與商家重新議定新約,或能否設法談進更多利潤較佳的通路,以降低虧損通路的交易佔比,相當重要。

除此之外,規模還可以帶來的另一個好處,是有機會得到更多外部資源挹注。

舉例來說,目前市面上有許多針對行動支付給予高回饋的信用卡,如凱基銀行的魔Buy卡、台新銀行的gogo卡等。對發卡行來說,在挑選行動支付補貼對象時,基於效益考量,自然會以知名度高、用戶數多、交易量大的為優先。而LINE Pay除了本身已經有三張專屬回饋卡(中信LINE Pay卡、富邦J卡、聯邦賴點卡),也經常是被其他發卡行選中,納入高回饋通路的那一個,因此得以省下龐大行銷費用。

除了規模對支付手續費收入帶來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在手續費以外的其他變現方法,也是造成兩家公司獲利出現顯著差異的另一個可能原因。

觀察兩家公司的發展走向可以看到,街口過去做了非常多嘗試,把戰線拉得很廣,看來不只是想從支付往金融領域深耕,如推出基金、保險和貸款服務;也開發了電商功能,如街口攻城獅售票平台和官方商城;還有推出如「街口券」這類商家行銷服務;而他們最新發表的一項產品則是NFT。

街口針對新竹街口攻城獅推出售票平台與線上商城等服務/圖片來源:街口

街口的野心很大,然而這些產品要不是還在起步階段,就是目前可應用的市場規模還太小,或者無法做出顯著差異化,以至於在拉高行銷、研發與管理費用的同時,卻無法從營收、獲利表現上看到相對應成果。

反觀LINE Pay,目前除支付手續費開始展現規模效益,推測也已經有不小的營收比例是來自包含LINE POINTS在內,毛利率更高的行銷廣告貢獻。此外,LINE Pay雖也陸續推出保險和貸款等金融相關服務,但商業模式其實仍不脫他們擅長的流量變現手法,本質上這些金融服務都可以視為行銷廣告的一種。

從流量變現觀點,即便街口用戶數和交易數都落後LINE Pay一截,但街口的流量其實也已經達到相當規模,LINE Pay可以做的事,街口理應也可以。不過兩者本質上存在一點很大的不同在於,LINE Pay有LINE App和LINE POINTS生態圈的相互搭配與拉抬,街口則無。

雖然街口有街口幣,但街口幣並未形成生態圈;另街口曾一度嘗試推廣通訊軟體Jello,當時還找來韓星潤娥當代言人、並推出發紅包等大手筆補貼活動,但Jello終究未能在台灣市場成為主流。

少了高黏著、高互動的聊天室為輔助,廣告流量變現這條路之於街口,或許不是不願意,更是不容易。

然而,街口之所以不斷擴大戰線,除了有來自經營者的野心,還有其不得不;那麼LINE Pay專注在廣告流量變現上,又是否為己所願?

畢竟LINE Pay隸屬於LINE集團,在街口的一條產品線,在LINE可能是由一家獨立公司或獨立事業單位在經營,如發行NFT有LINE NEXT;提供電商服務有LINE購物;叫車服務則是有LINE Taxi,還有金融服務有LINE Bank等等。

從好的面向來看,在激烈廝殺的行動支付市場裡,LINE Pay因此得以集中資源,專注在支付本業和擅長的廣告業務,一方面節省了成本費用,同時也透過成熟的商業模式更快在財報上看到回報。

然而,以LINE Pay做為一家獨立公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專注」會否也為未來發展性埋下隱憂?

如果LINE Pay對自己的定位,就是擔任LINE這個Super App中的其中一個元件,那麼專注在「支付」這個角色或許不是問題。但LINE Pay未來若是想以一家獨立公司長期發展,且主要市場就在台灣,那麼如何在觸碰到成長天花板之前發展出第二成長曲線,就會是現在必須開始思考和行動的題目。

特別是過去LINE Pay透過持股一卡通的相互搭配,似有想要往金融領域進一步深耕的意圖。但在去年出清一卡通持股後,少了這個通往金融領域的媒介,LINE Pay就成了單純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後續LINE Pay是否還有計畫往金融市場深入,又是打算如何切入,目前仍不明朗。

LINE Pay去年出清對一卡通的持股,產品面也做了調整/圖片來源:LINE Pay

此外,LINE Pay去年的高成長或多或少與疫情的帶動有關,而今年疫情是否仍是加分,還有LINE Pay和一卡通的合作關係生變會否對LINE Pay的支付本業帶來影響,以及面對全盈和全支付兩個新玩家加入戰局等多項變數,LINE Pay是否還能繼續保持高成長動能與獲利?

而在街口方面,相對於過去積極開闢戰場,就其營業報告書所載,今年方向上似乎打算更專注在縮減虧損。當中提到的幾個作法不外乎開源和節流兩件事。所謂開源,就是加強廣告變現的能力,以及增加如保險和投資理財等使用場景來拓展營收來源;至於節流就是要降低用戶對行銷補貼的依賴。

具體要怎麼在廣告業務有所突破,以及在經歷多次與主管機關的碰撞之後,該如何在高度監管下追求他們眼中的創新與差異化金融服務,讓這些產品確實落地,街口沒有太多說明。但有一件事街口倒是給了肯定的答案:在他們的計畫裡,獲利至少是2025年之後的事了。

--

--

HE’s note

喜歡觀察數位科技產業的趨勢變化,並且對企業經營與商業策略有無限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