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POINTS發行量下滑意味著什麼?

HE’s note
Feb 4, 2024
資料來源:LINE Pay法說會簡報

日前LINE Pay法說會上公布,2023年的LINE POINTS發行量較2022年下滑了7%至72億點。這個變化背後,隱含什麼意義?

首先,LINE POINTS在LINE Pay的發展歷程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就是透過「綁定LINE Pay消費可以獲得高點數回饋」,以及「可以透過LINE Pay直接做消費折抵」這兩件事,達到吸引用戶使用,並持續使用的效果。

吸客和黏客,是LINE POINTS為他們帶來的第一個價值。

第二個重要性來自點數價值。這裡的價值並非指一點等同一元的實際可折抵金額,而是指「消費者心中認定的價值」。

點數發行者可以賦予每一點不同的價值,但不論是一點一元也好、0.3元也好,如果消費者對這個點數沒有興趣,沒有想要累積和使用的慾望,價值就是零。

LINE POINTS因為可折抵的通路多、使用方便,流動性高,價值普遍獲得消費者認可,因此除了作為LINE Pay自用的行銷工具,還可以作為對外販售的「商品」。於是,透過銷售點數,LINE Pay就可以創造支付手續費之外的收入來源,並也在銷售點數的同時,再進一步擴大LINE POINTS的市場流通性和影響力。

此外,LINE POINTS之於LINE Pay還有第三個意義,就是降低成本。

LINE Pay主要是採取綁定信用卡支付的方式,而每筆卡片綁定交易,LINE Pay都必須支付一定比例予信用卡收單業者。根據公開資料,其交易手續費的毛利率僅20%,以此推估,收單手續費的占比可能高達八成。

不過消費者使用LINE Pay時,除了綁定信用卡支付,也可以同時搭配LINE POINTS使用,甚至是全額使用LINE POINTS折抵交易金額。而這當中,使用點數支付的部分,就不需要支付收單費用予收單行。換言之,當點數交易的金額愈大,對於拉升LINE Pay的毛利率就會愈有利。

有了以上三點基礎認知,回頭過來看LINE POINTS點數生態圈萎縮的問題就更清楚了。

一旦點數流通量降低,在交易金額當中的占比減少,直接影響的就是毛利率;同時,點數生態圈若萎縮,影響力下滑,也可能影響外部採購點數的意願,以及願意為點數支付的價格。

但在用戶黏著度這點,倒未必會受影響。

以去年LINE POINTS發點量減少,但交易筆數和手續費仍維持高成長來看,LINE Pay消費者已經養成了一定的使用習慣,未必需要靠高點數回饋來觸動。

而且市面上有許多銀行業者,即便未成為LINE POINTS生態圈的一員,也會自行透過給予高現金回饋等方式,爭取成為消費者在LINE Pay上綁定的主要卡片,同樣會在沒有LINE POINTS作為誘因的情況下,帶動LINE Pay交易。

然而,用戶即便已不會輕易棄LINE Pay而去,但維持LINE POINTS生態圈的強度和影響力,顯然才能為他們創造出更大利益。

這點LINE Pay當然也清楚,而他們目前尋求的解法,就是要再找更多銀行一起發點。

只是,目前國內前五大信用卡發卡行中,扣除已經在LINE POINTS生態圈內的中信和北富銀,國泰世華目前重點放在自家的小樹點;玉山銀行和PChome集團合作發P幣;台新則是除了有以現金回饋為主的主力卡,也和街口合作發行街口幣。基本上各家都有自己的點數陣營。

而且另一個問題是,加入LINE POINTS生態圈,對銀行有什麼好處?

如前述提到,銀行的主要目的若是爭取成為用戶綁定在LINE Pay的主卡地位,採現金回饋方式對用戶的吸引力未必會比較小,而且相對於向LINE Pay採購點數發送給用戶,直接提供現金回饋的成本其實更低。況且,不同於北富銀和聯邦銀行皆為LINE Pay股東,拱大LINE Pay業績,它們也可從中得益,對於非股東玩家,付出高成本拱大LINE POINTS的效益為何?

當然,如果是合作發卡,銀行理應不會是唯一的出資源者。這對於缺乏行銷資源,又想衝發卡量的玩家來說,還是可能存在吸引力。

只是如果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有興趣的玩家就可能會是市場上規模較小的業者,如此,對LINE Pay來說,新卡發行能否補上既有三張卡片正在下滑的發點量,也是問號。

要如何為LINE POINTS「開源」,也是LINE Pay未來發展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面向。

--

--

HE’s note

喜歡觀察數位科技產業的趨勢變化,並且對企業經營與商業策略有無限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