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在上海

HE’s note
4 min readAug 6, 2017

不是第一次到上海出差,但是是第一次有機會走進尋常街道,接近的大眾生活(雖然只是短暫不到三天)。而這三天印象比較深刻的應該是兩件事:共享單車和外送服務。另外有點可惜的是這次沒有體驗到近來相當火紅的盒馬鮮生。

雖然很早就知道共享單車和外送服務在中國有多風行,但從報導中認識,和親眼看到這些事、這些行為在身邊發生,還是不太一樣的感覺。從浦東機場進入市區後,很難不注意到街邊和街道上那些紅黃綠藍五花八門的腳踏車,其中顏色最多的是紅色和黃色,前者代表的是mobike,後者是ofo,從數量已經不難發覺誰是這場新戰爭的領先者。

而這也讓人想起去年才落幕的滴滴與UBER大戰,載我們進市區的計程車師傅說,自從滴滴一統天下,補貼沒了、價格漲了,需求難免受到影響,更別說現在這麼多低價,甚至是免費的單車可騎,距離近一點的,人們能不打車,就不打車了。

另一個讓我好奇的是,先前報導上看到的大多是共享單車亂象,例如車體和輪子被分離棄置,還有亂七八糟像小山一樣的單車墳場,但這次在上海街道上,多數的車子倒是放得整整齊齊,地上可以看到畫線的停車區,一旁還有城管會幫忙打理,看起來相當井然有序。

對照台灣只是因為一家OBIKE就引起的爭議和亂象,會不會有人覺得台灣政府的應變速度太慢?不過我覺得這或許只是因為中國的共享單車現象更早發生,其實他們先前也經歷過一段混亂期,也是試著在一片混亂中找出秩序。

更值得思考的或許是這門生意到底可不可行?相信到現在還是有人覺得共享單車能拿到這麼多創投資金很不可思議,但就親眼看到上海的共享腳踏車的高利用率來說,似乎真的打中了消費者的生活痛點,而且如果真的能夠因此減少空氣汙染,其實也是好事一樁。

既然市場有需求,可以從需求中創造更多不一樣的數據資料,或許也真的可以玩出一些新花樣。當然,前提還是要先能夠活得下來,畢竟目前看來,這場戰爭主要還是在比誰的口袋深。

相比於共享單車,外送服務在中國興起的時間又更早,聽住在上海的友人形容,前幾天上海高溫超過四十度,沒有人願意離開冷氣房,大街上就有如防空演習般,人車淨空,而這時候外送小哥儼然就成了大家的救世主。

不確定中國市場外送大戰目前確切的戰況,但就這幾天看到的比例來說,主要就是看到美團,還有餓了麼加上蜂鳥,又以餓了麼加上蜂鳥的藍色組合佔最多數。上海許多餐廳、飲料店的門口,在排隊的都不是一般消費者,而是這群身穿藍色與黃色制服的外送哥。

當然這也不免會想到台灣的外 送服務,目前比較知名的服務業者應該是Uber EATS、foodpanda,還有有無外送,但就我個人經驗來說,這幾家的覆蓋率都還相當有限,在台灣的使用率也相對低?我不是很確定,但至少我沒有成功點餐過...。不過應該可以說,台灣人對這些服務的依賴度明顯低於大陸。

我覺得這也沒有所謂好壞,畢竟每個市場有每個市場不同的需求和特色,但這似乎再次印證,一個新商業的成功,未必要是最新、最酷、最炫的科技,而是如何應用(口袋深是另一回事),或者應該說,最終還是要回歸消費者需求吧。

--

--

HE’s note

喜歡觀察數位科技產業的趨勢變化,並且對企業經營與商業策略有無限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