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收服務為7–Eleven、全家等幾大超商業者在台灣有限的土地上,創造出了更大的生存空間,而在經歷逾20年的發展後,下一個接棒的會是什麼?
日本超商龍頭7–Eleven基於市場競爭與人力缺口等考量,已經宣布計畫關閉或遷移一千家門市。對比之下,超商總數已突破萬家的台灣,今(2019)年則仍預期將持續看到總門市數量的淨增長。
小小的台灣容納超過一萬家超商,密度之高,大概可以說是一種台灣奇景。而且台灣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葉榮廷表示,根據其內部統計資料,預估今年台灣便利商店的淨增家數,還可以上看300~400家。
事實上成長的還不只有超商總量,包括台灣7–11和全家的上半年營收、獲利,也都持續展現出強勁成長動能,特別是和台灣其他實體零售業者,如百貨相比,更凸顯出這個看似已經極度競爭的市場,仍然存在市場發展空間。
原因何在?葉榮廷認為一大關鍵是「運營模式的改變」。舉例來說,便利商店如果沒有做各種代收服務,今天的開店密度絕不可能這麼高。他進一步解釋,相對於代收業務的直接貢獻,更重要的其實是跟著代收業務所創造出來的人流一起進來的「併買收入」。
根據全家內部統計,因為繳納信用卡費、電信費等代收費用而進入全家門市的消費者當中,約有三成會順帶採購其他商品。因為超商是一種高固定成本的產業,不論每月營收多少,都必須負擔一樣的租金、水、電、人事費用與設備折舊支出。在這樣的情況下,併買效應所帶來的額外兩至三成營收,就成了關鍵的獲利來源,進而也改變超商的獲利結構,也就提升了市場競爭的忍受度。
類似概念,不論是在超商內設置ATM機台、Kiosk機台,或是不斷嘗試各種新店型,特別是這幾年開始開設各式各樣結合麵包店、健身房、炸雞店或洗衣店等不同類型超商複合店,其實也都是希望藉由併買效益拉高單店營業額,提升市場競爭力。
此外,如各家超商相繼推出的「智販機」,為的也不只是搶搭一波「無人店」話題潮流。當然,勞務減輕確實是一大目的,但就如同葉榮廷所說,他們對智販機的想像,其實更多是實體店鋪的賣場延伸和商圈擴大。
還有如全家和外送業者Uber Eats的合作,看中的也不只是在台灣掀起的外送風潮,最終還是回到單店營業額的提升。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代收業務之所以可以對超商產生如此重要的價值和影響力,有一個很大的關鍵是在於「規模」。
目前開設各式各樣的超商複合店,每一種店型的數量大概都只停在個位數,或是目前外送合作的配合門市數與商品數,還有智販機數量的鋪設等,都還相當有限;相對之下,代收業務則不論是面向的消費者客群,或是提供代收服務的門市數量,都是遍佈全台。也因為有這樣龐大的人流,才真正能為超商創造實質效益。
然而,自全家於1998年在台灣開始代收業務以來,已經超過20年的時間。如今市場上開始有愈來愈多的線上繳費替代方案,或是如LINE Pay、Pi錢包等行動支付業者,也都開始和超商搶食代收業務。雖說就現階段的業績表現來看,代收業務為超商帶來的紅利似乎還沒消退,但超商業者至今眾多的嘗試中,似乎也還沒有看到下一個比較明確可能帶來同量級效益的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