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是做一單賠一單。」全聯董事長林敏雄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全聯能把生鮮外送在5年內做到損平,就很好了。」這句話意味著全聯在「規模」這個巨大優勢外,還擁有另一個讓同業又羨又懼的強大後盾。
全台擁有1045家門市,年營業額高達1450億元,這兩個數字背後,代表的是身為台灣超市龍頭的全聯,不僅在全台有綿密布點、品牌印象深植人心、更具有伴隨規模而來的強大採購和議價能力。
這樣的規模優勢,一定程度說明了為什麼全聯兼具會員與支付功能的PX Pay推出兩年,下載數已近千萬,同時交易額對整體營收占比更達到了三成,還預期可以在今(2021)年底進一步拉高到四成,上看600億元。
600億元是什麼概念,大約等同於台灣電商龍頭momo去(2020)年全年的網購營收,並也勝過去年所有台灣電子支付業者代理收付實質交易的交易總額。由此可見,PX Pay不只用戶數可觀,也有相當程度的活躍。
不過規模其實已經是結果,全聯更讓對手感到威脅的源頭,應該是那份不計盈虧都要做到的經營決心與耐心。
關於開拓市場的耐心與決心,全聯早已不只一次證明過自己。如林敏雄接受訪問時提到,全聯做乾貨,花了5~6年時間才打平;而在生鮮這塊業務,投入更是已經超過10年,直到去年營業額突破70億元,才終於轉虧為盈。
先不說台灣有多少公司有這樣的底氣,可以承受連續如此多年的虧損,即便有那樣的雄厚資本,實際上又有多少主事者願意投資,並且等待一個至少要賠5年以上的事業?
當然,因為全聯沒有上市,沒有時刻要面對廣大外部股東的財報壓力,再加以身為董事長的林敏雄堅信著「營業額做大才是硬道理」這樣的經營理念,都為全聯在規模之外,創造出另一項競爭優勢,那就是「時間」。
拿生鮮業務當例子,正是因為不急著賺錢,全聯得以把經營的眼光放得更遠,當初才會投入上百億元在北、中、南建置生鮮處理中心,然後到了今天,成為全聯在生鮮這塊領域既寬也深的強健護城河。
但假如當初全聯對生鮮這項業務擬定的是「三年獲利計畫」,策略上就很可能會採取截然不同的作法,或許是先專注在短期內打一波快速勝利,或也很可能在精算之後,根本就不會投入生鮮市場的經營。
同樣地,今天當全聯是抱持著5年內都不打算賺錢的心態在經營生鮮外送市場時,無疑也是向於那些每月、每季、每年要向老闆或股東交代損益的業者宣告,這將會是一場非常難打的硬仗。
而且今天全聯的威力所及,已經不只侷限在零售產業。
除了擁有千萬下載量的PX Pay,從全聯斥資5億元成立全支付這家公司來申請電子支付執照,更可以明確看到全聯對於發展支付業務的決心。
當然,支付業務不好做,應該可以說已經是市場共識,但這點對全聯或許不是太大問題。而且相對於產業內幾家率先起跑的支付業者,作為開拓市場的先鋒,早已燒掉不少資金,陸續都已經開始面臨用戶變現和獲利壓力。而這時不急著賺錢的全聯,才剛剛要開始這場燒錢遊戲。